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策略
1.1 温度裂缝
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常会出现热胀冷缩现象,导致混凝土内部持续扩张。
而在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时,将以此为诱因引发温度裂缝质量问题的出现。
针对温度裂缝质量通病,在混凝土搅拌环节,施工人员可选择向其中加入适量缓凝剂,起到延缓水泥水化速度、控制水热化反应的作用,避免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而出现温差裂缝。
同时,也可选择向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纤维或钢筋材料,针对性增强混凝土的抗变形性能,降低温度裂缝问题的出现率。
1.2 沉陷裂缝
混凝土沉陷裂缝质量通病出现的成因为地基土质过于松软、地基含水率过高、土质不均匀,抑或是回填土密实度较差。
在荷载作用下,建筑地基出现局部沉降、不均匀沉降等现象,对混凝土结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如在混凝土模板所放置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时,将会使模板底部松动、支撑间距过大,最终导致混凝土出现沉陷裂缝质量通病。
而常见裂缝形式包括贯穿性裂缝及深进裂缝。
针对沉陷质量通病,企业应提前开展工程地质勘察作业,及时发现不良地基问题,并对混凝土模板安装位置的地基结构稳定性进行检测,将地基沉降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1.3 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质量问题主要出现于混凝土养护作业完成或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后的一定时间内。
问题成因为 :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速度不一致,且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混凝土出现扭曲变形、开裂等质量问题。
针对干缩裂缝施工问题,在混凝土配合比方案制订中,可选择使用收缩量较小的粉煤灰水泥,严格控制水灰配比,即可有效预防干缩裂缝质量通病的出现。
1.4 塑性收缩裂缝
在混凝土凝结硬化前,由于所浇筑混凝土原材料性状、密度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且同时进行沉降与泌水。
因此,在混凝土出现明显泌水现象或水灰比过大时,待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后,其体积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缩减,这被称为塑性收缩现象。
在体积减小量过大时,将引发塑形收缩裂缝的出现。混凝土表面失水速率过快时,将产生毛细管负压力,这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较低,表面抗压强度不足,极易出现塑性收缩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应灵活运用混凝土养护技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等保湿材料,或是喷洒养护剂,保持混凝土表面潮湿性,控制混凝土表面失水速率。
在混凝土振捣作业结束后,及时进行混凝土养护作业,人为营造适当温度与湿度条件的养护环境,确保所浇筑混凝土保持预计加速度或正常速度凝结硬化,充分发挥水泥水化作用。
常用混凝土养护技术分为自然养护技术与蒸汽养护技术。
应用自然养护技术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组合采取浇水、喷淋洒水、带模包裹、覆盖洒水等技术措施,保持混凝土表面潮湿及模板接缝处的潮湿性。
同时,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24~48 h 后,可选择略微松开模板、持续开展洒水养护作业,直至混凝土达到规定龄期。
应用蒸汽养护技术时,养护步骤可分为静停、升温、恒温及降温。在静停环节,将混凝土周边环境温度控制在5℃以上。
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4~6 h,且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升温 ;在升温环节,将升温速度控制在10℃ /h ;在恒温环节,将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在60℃左右即可。
对具体温度的设定,应视构件脱模强度、周边环境条件与混凝土配合比情况而定 ;在降温环节,将混凝土降温速度控制在10℃ /h 内。